2017-10-10 10:30:01 公務員考試網(wǎng)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資料包涵蓋但不限于以上內容
保存小程序碼至
手機進行掃碼
華圖教育網(wǎng)整理了2017公共基礎知識題庫及答案、公共基礎知識模擬題、公共基礎知識練習題、公共基礎知識復習資料等,希望幫助考生快速順利的掌握2017公共基礎知識考點。
2017公共基礎知識考點:明朝的經(jīng)濟與文化
明朝的經(jīng)濟與文化
一條鞭法
1581年,為了增加明朝政府的財政收入,大學士張居正下令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把原來的田賦、徭役和雜稅合并起來,折成銀兩,分攤到田畝上,按田畝多少收稅。因為實施這一改革的前提是清查土地,所以一條鞭法實行不久就因遭大地主的阻撓而停止了。然而改用銀兩收稅的辦法卻保留了下來。 一條鞭法,顧名思義就是簡化了賦、役征收手續(xù)。其具體內容:一是把田賦和繁雜的徭役、雜稅合并統(tǒng)一征收;二是把徭役部分攤入田畝,既根據(jù)人丁又依照田畝征收;三是田賦、徭役和雜稅合為一條后,一律征銀。田賦,除政府必需的米麥仍然交實物外,其余以白銀折納;徭役,一律實行銀差。這就肯定了貨幣在賦稅征收中的主導地位。
意義:上承唐代的“兩稅法”,下啟清代的“攤丁入畝”,是封建賦稅制度的一大變革。
作用:(1)簡化了賦稅征收手續(xù),客觀上起到了均平賦役,推動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作用。它不但限制官吏巧立名目,加征賦役,而且減輕了農(nóng)民負擔,提高其生產(chǎn)積極性。
(2)它實行賦役折銀征收的辦法,適應和促進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為交納銀兩,農(nóng)民、手工業(yè)者必然把大量產(chǎn)品投入市場,促進商業(yè)繁榮。徭役折銀,農(nóng)民可自由離開土地成為自由勞動力,為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3)它推動了中國封建賦役制度的進步,使兩稅法以來由人頭稅向土地稅的轉化進程前進了一大步,為清初“攤丁入畝”的變革奠定了基礎。
攤丁入畝
攤丁入畝即清朝政府將歷代相沿的丁銀并入田賦征收的一種賦稅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賦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攤丁入畝源于雍正年間,其主要內容為廢除人頭稅,客觀上是對最底層農(nóng)民人身控制的放松。
措施和意義:將丁銀攤入田賦征收,廢除了以前的“人頭稅”,所以無地的農(nóng)民和其他勞動者擺脫了千百年來的丁役負擔;地主的賦稅負擔加重,也在一定程度 上限制或緩和了土地兼并;而少地農(nóng)民的負擔則相對減輕。同時,政府也放松了對戶籍的控制,農(nóng)民和手工業(yè)者從而可以自由遷徙、出賣勞動力,有利于調動廣大農(nóng) 民和其他勞動者的生產(chǎn)積極性,促進社會生產(chǎn)的進步。
公共基礎知識考題日趨多樣化和靈活?忌鷤儗θ绾慰焖僬莆2017公共基礎知識考試知識點、有效提高考試成績非常關注!華圖教育網(wǎng)從考生備考角度出發(fā),整理了2017公共基礎知識復習資料,幫助考生快速突破記憶瓶頸,獲取考試高分。
2017公共基礎知識復習資料推薦:
· 2017公共基礎知識考點:“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
· 2017公共基礎知識考點:辨析抵押權和質權的區(qū)別
↓↓↓↓202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相關推薦↓↓↓↓ | |||
國考 備考策略 |
國考 問答百科 |
各部委 職位分析 |
萬人 ?即筚 |
相關內容推薦:
202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考點分布|考場設置
2022國家公務員考試稅務系統(tǒng)成績查詢入口|時間|計算方法
2022國家公務員考試海關成績查詢入口|時間|計算方法
2022國家公務員考試海事局成績查詢入口|時間|計算方法
2022國家公務員考試鐵路公安成績查詢入口|時間|計算方法
2022國家公務員考試氣象局成績查詢入口|時間|計算方法
貼心微信客服
貼心微博客服
10萬+
閱讀量150w+
粉絲1000+
點贊數(shù)
國家公務員考試公告 國家公務員考試大綱 國家公務員考試專業(yè)分類目錄 國家公務員考試職位表 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入口 國家公務員考試報考條件 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費用 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shù) 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確認 國家公務員考試準考證打印 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測備考 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備考 國家公務員考試考試時間 國家公務員考試考試流程 國家公務員考試考試科目 國家公務員考試答題須知 國家公務員考試考場規(guī)則 國家公務員考試真題解析 國家公務員考試成績查詢 國家公務員考試分數(shù)線 國家公務員面試公告 國家公務員面試名單 國家公務員考試資格復審 國家公務員考試調劑名單 國家公務員面試技巧 國家公務員面試禮儀 國家公務員結構化面試 國家公務員無領導小組討論 國家公務員考試體檢考察 國家公務員考試錄用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