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綜合分析現象類的題目,在所有試題目中難度相對較大,能否答好現象類題目,很關鍵的一點就在于能否給這類題目開一個好頭。尤其是在現在考試題型日益成熟、反模式趨勢日趨明顯的情況下,更是如此。筆者結合多年參加面試和授課實踐,并參考其他名師授課課件,總結出一些關于現象類題目開頭的思考,現列舉如下:
第一,對現象認識不深刻情況下的表明態(tài)度。表明態(tài)度是我們在現象類題目開頭中用的最多的一種形式,甚至可以說,絕大多數題目都會涉及。一個現象,我們對其態(tài)度不外乎三種,或者說其是好的、積極的、值得肯定的等等,或者說其是壞的、應該摒棄的等,或者是有好有壞的,應該全面分析的等等。但是也有一種極端情況,就是我們不知道它到底是好是壞,但是又不能思考的時間太長從而給考官留下思維遲鈍的印象,那么這時候就可以用一個模棱兩可的開頭作為過渡,邊說開頭邊思考接下來的答題內容。例如:
現在大學生畢業(yè)后,有的做保姆,有的擦皮鞋,這與人們期望中的大學生是社會精英人才有著很大的差別。請問如何看待這一問題?
對這道題的開頭我們就可以這樣設計:當前有些大學生畢業(yè)后做起了與自己專業(yè)不相關的工作,如做保姆、擦皮鞋、賣豬肉等,對于這類現象,我們不能簡單地說好或者不好,畢竟,這種現象的出現與我國當前的社會發(fā)展現狀相關,所以,我們應該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理性地進行分析。
像上面的開頭,其實我們基本上沒有對現象進行表態(tài),因為開頭中的所謂與社會發(fā)展現狀相關,基本上所有的現象都是如此,而“理性分析”則等于后面的分析,不管是什么樣的,都是“理性”的。
第二,結合現狀,規(guī)避風險。近年來有些現象類的題目,不是在問“怎么看”,而是問原因、問對策,如“對這種現象,你覺得原因是什么?”,或者“對這種現象,你覺得應該怎么辦?”等等。這類題目的開頭,我們還有些個人覺得可能不太好表態(tài)的題目,我們都可以結合著題目中所反映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而進行開頭的設計。例如:
街上辦假證的小廣告泛濫,結合實際談談此現象的原因。
對于這道題,可以設計這樣的開頭:在我們的生活周圍,確實存在著辦假證的小廣告泛濫的現象——我們走在大街小巷,總能在墻角上、地面上、電線桿上,甚至在廁所的門上,都能發(fā)現各種辦假證的小廣告,像辦身份證、四六級的、畢業(yè)證學位證的,不一而足,這些內容各異、花樣繁多的小廣告,成為近年來城市肌體上抹之不去“牛皮癬”。
上面的開頭,就是對“辦假證的小廣告”泛濫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而進行了拓展,這種表述,同樣可以規(guī)避因為表態(tài)不當而帶來的答題風險,可以算得上是最“保險”的一種開頭方式。
第三,多種內容,深入拓展。有些題目,我們在開頭的時候既可以“扣題”,同樣也能將分析的部分內容納入,不用刻意的強調開頭一定得是“扣題”而不能展開分析,或者說分析只能另起一段。實際上在近年的答題中,只要內容吻合題目,形式上可以進行新穎安排,從而給考官耳目一新的感覺。例如:
北大在某些省份已經啟用新的高考推薦政策,采用校長根據該生初中以來的成績和各種綜合表現向北大推薦免試學生,你如何看待這種高考改革制度?
對于這道題,我們的開頭就可以將“扣題”和部分“分析”的內容同時納入其中,設計成:目前,在我國,盡管存在種種不足,但高考依然是大學選拔人才的主流模式,北大新推出的這種高考推薦政策,打破了傳統(tǒng)的“一考定終身”的人才選拔制度的桎梏,拓寬了優(yōu)質生源渠道,同時可以有效規(guī)避優(yōu)秀學生因為高考發(fā)揮失常而帶來的升學風險;而且推薦制度對學生綜合表現的關注會刺激學校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使得學生在努力學習的同時會更加關注自身各種能力和素質的拓展,這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教育質量的提升。推薦制度的出現,是一種教育創(chuàng)新方面的探索和嘗試,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對于現象類題目的開頭而言,還有結合背景、闡述本質等多種方式,需要指出的是,沒有那種方式更好更壞,有的只是個人的使用習慣,面試本身就是形式大于內容的考試,如果能夠在自己表述流暢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多種開頭方式,必然能讓自己的開頭因為別具一格而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