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9 13:48:43 公務員考試網(wǎng) http://yflching.cn/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警惕“躲風頭”心態(tài)
山東諸城 王 剛
當下,第一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單位已進入整改落實、建章立制環(huán)節(jié)。這樣的大形勢,讓少數(shù)“混日子”的干部越來越覺得不自在,認為眼下“風頭正緊”,需謹言慎行躲一陣,等風頭過了就好了,對自身存在的“四風”問題不愿改、不真改。
這種“躲風頭”心理,恰恰說明了這些干部并沒有真正把自己擺進去,“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對“四風”危害性認識不深,缺乏改作風的信心和勇氣,企圖做做樣子蒙混過關。然而,躲得了一時,躲不了一世,躲得過上級一兩次考核檢查,終究躲不過群眾的眼睛。因此,領導干部切莫自作聰明“躲風頭”。
踐行群眾路線不能“一陣風了事,風過又回潮”。領導干部要以蘭輝為鏡子,學習蘭輝堅定的政治品質(zhì)、熱忱的公仆情懷、無私的敬業(yè)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要勇于“自我革命”,斷“躲風頭”之念,堅定解決“四風”問題的信心和勇氣,借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機,除舊布新,革除陋習鄙俗,解決突出問題,徹底與不良風氣劃清界限,樹立新作風,打造新形象。
這就需要堅持開門搞活動,暢通社會輿論監(jiān)督渠道,充分發(fā)揮群眾監(jiān)督作用,讓干部時刻都有“戴著鐐銬跳舞”的危機意識,約束其言行、規(guī)范其用權(quán)。對發(fā)現(xiàn)“躲風頭”的干部,不妨主動對其進行約談,對那些違規(guī)違紀的,則嚴肅處罰、絕不姑息,讓企圖“躲風頭”,不愿真整改的干部無處躲、不敢躲、躲不起。
整改勿急于求成
重慶合川 劉 禾
目前,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的單位已進入整改落實、建章立制環(huán)節(jié),各單位在轉(zhuǎn)變作風、改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單位在整改落實、建章立制環(huán)節(jié)過于追求高速度、快成效,導致作風整改不深入,制度建立不完善,使教育實踐活動效果大打折扣。仔細分析原因,是少數(shù)領導干部形式主義作風未除,認為活動已接近尾聲,思想上有所松動,想快點完成規(guī)定動作,應付了事,當然也有部分黨員干部功利心作祟,想早出成績、出亮點。
整改落實是教育實踐活動的落腳點,承諾之后如果踐諾不力,難免失信于民。整改落實如果過于追求快出成效、早出亮點,就容易忽略整改事項落實的廣度、深度,從而影響整改效果。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根治“四風”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切實轉(zhuǎn)變作風,將整改落到實處,就必須防止急于求成的思想,做到思想不松懈、標準不降低、力度不減弱,拿出整改問題的時間表和操作性強的措施,對準群眾滿意這個第一標準,逐項列出問題清單,不放過小問題,不忽視常態(tài)問題,扎扎實實地對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逐一整改落實。唯有這樣,整改落實才不會成為“空中樓閣”、“紙上談兵”。
聞過不憂則堪憂
四川瀘州 雷文天
如何對待批評意見,成為檢驗領導干部是否真心糾正“四風”問題的試金石。面對逆耳之言,多數(shù)領導干部能虛心接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顯示出應有的胸襟和氣度。但也有少數(shù)領導干部對批評意見不慍不火、不焦不慮,這種聞過不憂的態(tài)度,看似平淡待之,實則無動于衷。說到底,是對批評意見的“軟對抗”,這種態(tài)度著實令人擔憂。
心有所憂,事有所成。有憂才有緊迫感,才會反思和改進。無憂則無異于不接受批評,更難說對問題進行反思,改過更是一句空話。從這種意義上說,聞過而憂,是一種氣度,一種境界,更是一種責任。
聞過不憂,一方面是批評者點出的問題雞毛蒜皮,戳不到痛處,揭不到瘡疤,引不起被批評者的擔憂;更重要的恐怕還是對問題點到即止,提完問題和意見就草草“收兵”,既不深究,也不需要被批評者在是否認真整改上承擔責任,因此,有的被批評者就認為沒必要擔憂。
對被批評者提出問題、指出不是卻不對其是否改正加以追責,這種有“建賬”而不“查賬”的方式,注定讓提“過”者灰心,聞“過”者無憂。因此,應當把問題擺上桌面,對整改責任追到人頭,對整改時間加以規(guī)定。這樣,聞過不憂者才能真正憂上心、改到位。
“掃一掃”添加“黨員學習微平臺”
微信號:cpcnews
更多內(nèi)容請登陸: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
http://cpc.people.com.cn
《 人民日報 》( 2013年11月19日 18 版)
↓↓↓↓2019年省公務員考試相關產(chǎn)品推薦↓↓↓↓ | |||
2019省考面授課程 課程進入 |
2019省考在線課程 課程進入 |
2019省考備考用書 優(yōu)惠進入 |
2019省考免費資料 領取進入 |
相關內(nèi)容推薦:
10萬+
閱讀量150w+
粉絲1000+
點贊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