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單選題、
下列句子有語病的一項是
A 近些年來,中國經濟快速增長,走出國門看世界已成為一種精神訴求
B 奇克拉納是西班牙南部的一座小鎮(zhèn),位于西班牙著名葡萄酒產地赫雷斯
C 近日,一位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專家指出,食品添加劑在國內被“妖魔化”了,真正由食品添加劑引發(fā)的食品安全事件從來沒有發(fā)生過
D 即使是《科學》這樣國際公認的權威雜志,挑選論文的首要標準也是新穎,論文真正的學術價值仍有待業(yè)內檢驗
【答案】A
【解析】A句中“走出國門”是一種行為,不能與“精神訴求”相搭配,屬于主語賓語搭配不當。
118:單選題、
德國人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形象可謂已經超凡脫俗。中文網上流傳的各種帖子說:青島地下水道存在百年前的配件包,而且都用油紙妥善包好;德國人一年只有一半時間工作,依然能夠保證強勁的經濟實力……而德國自己的報紙《南德意志報》則驚嘆“德國在中國被‘神話’了”。報道稱,青島地下水道的完備,德國人對其所做貢獻不過3%?!暗聡圃臁贝_實在當今世界贏得了相當高的美譽度,但其實在19世紀的時候,“德國制造”還是一個貶義詞,代表廉價與質量差。后來,德國人齊心協(xié)力打造“德國制造”的品質,才扭轉了在人們心中的印象。最適合做這段文字標題的是
A 中國,不用妄自菲薄
B 欽佩,要適可而止
C 德國,一個值得敬佩的國家
D 贊賞,當在真實基礎之上
【答案】D
【解析】本文的重點在于中國人對德國人的認識,A妄自菲薄原文中沒有談到;B適可而止說法不正確,“欽佩”是褒義詞,不能搭配偏貶義的“適可而止”;C值得敬佩不能概括全文內容;文章通過前后兩部分內容的對比,說明中國人應該正確客觀的認識德國人,故答案是D。
119:單選題、
《紐約時報》報道稱,中國“非著名常見涼菜”——拍黃瓜,今夏風靡紐約。一些國人發(fā)出了“中國文化的有一次成功輸出”歡呼的同時,也不乏質疑之聲。因為據媒體披露,在紐約用來拌黃瓜的調料并非是傳統(tǒng)的蒜末醬油,而是沙拉醬、酸奶。其實,原汁原味的文化輸出固然應該有,但往往是小眾的,能在短期內迅速打開異文化市場的,注定是那種改頭換面的“中國拍黃瓜”,這種既滿足好奇心又適應日常習慣的“混搭”產品,常能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流通力,并產生意想不到的文化輸出效果。下列選項與文意不符的是
A 風靡紐約的“中國拍黃瓜”并非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
B 用沙拉醬、酸奶拌的黃瓜也屬于中國文化
C 適應當地習慣的產品往往更容易在短期內打開異文化市場
D 中西“混搭”的產品也能起到文化輸出的作用
【答案】B
【解析】通過選項與原文的對比可知,A說法正確,對應原文第三句話;C、D說法正確,對應原文的第四句話;B屬于無中生有。
120:單選題、
下列各句中,劃橫線的熟語能被括號中的成語替換且符合句意的一項是
A 長春市有關部門領導表示這次打擊地溝油的專項行動必然會“拔出蘿卜帶出泥”對于違反食品安全法的單位和個人,絕不心慈手軟(拖泥帶水)
B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小王和媳婦鬧到離婚這個地步,主要的責任方是小王,但小王的媳婦就沒有責任了嗎(孤掌難鳴)
C 長白山的旅游資源是如此的豐富,但我們不能捧著金飯碗要飯吃,我們應該善于利用這些旅游資源,在旅游市場上打響長白山的品牌(坐失良機)
D 我不喜歡這樣做,也做不好,你憑什么牛不喝水強按頭(強人所難)
【答案】D
【解析】一個巴掌拍不響,比喻矛盾和糾紛不是單方面引起的,是已然時態(tài);孤掌難鳴,比喻力量孤單,難以成事,是未然時態(tài);拔出蘿卜帶出泥,比喻事情辦得不干凈不利索,使得其他的人或事受到牽連,也比喻引起了不必要的麻煩;拖泥帶水,比喻說話做事不干脆利落;捧著金飯碗要飯吃,比喻擁有良好的客觀條件卻不能解決生產、生活問題;坐失良機,觀望等待,不主動及時行動而失去好機會;牛不喝水強按頭,比喻用強迫手段使就范;強人所難,是指勉強人家做不能做或不愿做的事,D兩個詞語意思相同且可替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