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浙江《行測》真題

第一部分 常識判斷

1:單選、

19世紀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絕對觀念”先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而存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絕對觀念外化或異化的結果。黑格爾的觀點屬于(    )。

A 客觀唯心主義

B 主觀唯心主義

C 辯證唯物主義

D 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

【答案】A

【解析】A選項正確,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中國宋代程朱理學的“理”,古希臘柏拉圖的“理念”,德國黑格爾的“絕對觀念”,就都是這種作為世界本體的客觀精神或原則??陀^唯心主義的所謂客觀精神或原則,實際上是把人的思維或一般概念加以絕對化的結果,是通過抽象思維把它們升華或蒸餾為不僅脫離人頭腦并且脫離或先于物質世界及具體事物而獨立存在的實體,同時還進一步把它們神化、偶像化,部分分支陷于神秘主義的創(chuàng)世說和宗教信仰主義。B選項錯誤,主觀唯心主義把個人的某種主觀精神如感覺、經驗、心靈、意識、觀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產生和存在的根源與基礎,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則是由這些主觀精神所派生的,是這些主觀精神的顯現。中國宋明時期的心學所謂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無物”、“心外無理”,英國貝克萊的所謂“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等觀點,就是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唯我論觀點。C選項錯誤,辯證唯物主義(即現代唯物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論的‘基本內核’,在總結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的一系統(tǒng)科學的邏輯理論思維形式。D選項錯誤,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又稱機械唯物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指用形而上學觀點解釋宇宙的唯物主義哲學;狹義指西方哲學史上第二種唯物主義形態(tài),即16~18世紀的唯物主義哲學。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亦稱機械唯物主義,唯物主義發(fā)展的第二種形態(tài)。以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解釋自然界和認識論問題的哲學學派。綜上所述,本題選擇A選項

【拓展】歷史唯物主義是關于人類社會發(fā)展普遍規(guī)律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的所有事件發(fā)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guī)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進行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社會發(fā)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但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2:單選、

唯物辯證法的本質和核心是(    )。

A 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

B 事物的普遍聯系和永恒發(fā)展原理

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

D 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

【答案】D

【解析】A選項錯誤,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guī)律之一。它表明事物自身發(fā)展的整個過程是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諸環(huán)節(jié)構成的。其中否定之否定是過程的核心,是事物自身矛盾運動的結果,矛盾的解決形式。B選項和C選項不符合題意。D選項正確,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規(guī)律,亦稱對立面的統(tǒng)一和斗爭的規(guī)律或矛盾規(guī)律。它揭示出,自然界、社會和思想領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間都包含著矛盾性,事物矛盾雙方又統(tǒng)一又斗爭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內涵體現在:矛盾雙方的同一性與斗爭性;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雙方發(fā)展的不平衡性。是唯物辯證法的本質和核心。綜上所述,本題選擇D項。

3:單選、

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維最本質和最切近的基礎,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而不單獨是自然界本身”。這說明(    )。

A 認識一旦形成,就會反作用于實踐,指導實踐的全過程

B 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C 感性認識是人類認識發(fā)展過程中基礎的、低層次的認識

D 人類認識的發(fā)展過程,就是在實踐中不斷接近真理、發(fā)展真理的過程

【答案】B

【解析】A選項錯誤,說法太絕對。B選項正確,認識的本質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C選項錯誤,不符合題意。D選項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本題選擇B選項

【拓展】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肉體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觸客觀外界,引起許多感覺,在頭腦中有了許多印象,對各種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認識,這就是感性認識。它是認識的初級階段,是人們在實踐的基礎上,感覺器官對事物的現象、外部聯系和各個方面的認識。直接性是其主要特點,此外還具有生動性、具體性、表面性等特點,其反映的內容是事物的現象。感性認識包括相互聯系、循序漸進的三種形式:感覺、知覺和表象。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的重要階段,以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為認識對象,是對事物的內在聯系的認識,具有抽象性、間接性、普遍性。理性認識的三種形式有:概念——對事物本質屬性的概括,判斷——在概念的基礎上對事物的各種關系進行區(qū)分、識別;推理——由一個已知的判斷推出另一個判斷。理性認識的這三種形式是認識的不斷深化,具有遞進性

4:單選、

下列社會意識形式中,不屬于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形式是(    )。

A 語言學

B 哲學

C 道德

D 藝術

【答案】A

【解析】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以及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組織和設施的總和。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對立統(tǒng)一。經濟學、社會學和哲學名詞。上層建筑包括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上層建筑。政治上層建筑是指人們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軍隊、警察、法庭、監(jiān)獄、政府部門、黨派等國家機器和政治組織。思想上層建筑是指適應經濟基礎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哲學、美學、宗教、文化傳媒等等。社會意識形態(tài)具有階級性如宗教、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等。非社會意識形態(tài)不具有階級性如語言學,邏輯學等。綜上所述,本題選擇A選項

【拓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等的總和。在階級社會中,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是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簡稱為政治上層建筑。馬克思主義認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學思想、文藝思想等意識形態(tài)諸種形式,通稱為是思想上層建筑,在上層建筑中,政治處于主導地位;國家政權是上層建筑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