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4 10:15:44 公務員考試網 http://yflching.cn/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作者:王祥
在重慶,小面和火鍋一樣,遍地開花,街頭巷尾,無不見其蹤影。但細心的人會發(fā)現(xiàn),相比于已有了產業(yè)協(xié)會,“劉一手”“秦媽”“德莊”等品牌也已做成了連鎖店的火鍋,重慶小面仍處于“小作坊”時代:一地N面館,大街小巷里,很難見到名字重復的店面。
可能有人會說,一頓火鍋能為店面創(chuàng)造的營業(yè)額至少都是幾十上百,而一碗小面才需幾塊錢或十幾塊錢——產值決定了其成不了氣候。但這是個認識誤區(qū),一瓶老干媽不也才幾塊錢嗎?但人家就能創(chuàng)造出20余個系列的品種,還出口到美國,年產值達到了數(shù)十億。
其實,重慶的小面老板們也并非不想做大做強,只是他們大多不愿冒風險去開分店、搞連鎖。這就和成都人喜歡喝茶、打麻將一樣,有時間就享受一下生活,懶得去主動給自己找事;為了生計,他們可以開山創(chuàng)業(yè),可以在小店里做得風生水起,若說擴張,開分店搞連鎖,卻大多沒有勇氣,或者根本就沒有考慮要生活在忙碌中。所以,上檔次的小面名店、連鎖店,在山城少之又少,鳳毛麟角。
而相比于“全國面條十強”,重慶小面的落選其實不冤,因為重慶小面的確存在硬傷——缺少文化內涵,一個拿得上臺面的故事、典故都沒有。拿“十強”中的武漢熱干面來說,它就有一個歷史典故。據(jù)說20世紀30年代初,漢口有個名叫李包的食販,有一天天氣炎熱面沒賣完,他怕面條變質,便將剩面煮熟瀝干,卻又不小心碰倒油壺,麻油潑在面條上,李包只好將面條用油拌勻重新晾放。第二天,李包將這些面條放在沸水里稍燙,撈起后瀝干入碗,然后加上涼粉的調料,弄得香氣四溢,人們爭相購買,有人問他賣的是什么,他脫口而出,說是“熱干面”。
如今雖說已很難判斷這個故事的真假,但即便是后人偽造的,這也體現(xiàn)出了一種飲食文化。沒文化底蘊作支持的飲食,就像池中浮萍,遠觀之青翠欲滴,但風一吹,便只能隨波逐流——因為其根基不穩(wěn)。
在吃變成了一種時尚的今天,食客吃的不僅僅只是食品本身,更是在吃它的文化品味、文化底蘊,因為這也代表了食客本身的品味追求。所以,量上早已達到基本線的重慶小面,就應該著眼于如何完成從量到質的轉變,如何讓小面也和火鍋一道,成為重慶的又一張飲食名片。
當然,重慶小面在告別“小作坊”的過程中,除了需要店主們的堅持而外,增強小面的文化底蘊、組建重慶小面協(xié)會、增加重慶小面的種類,就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出手了。這對于做大做強小面產業(yè)來說,尤為關鍵。
相關內容推薦:
上一篇:摔和扶都需要人性的良知和溫度
10萬+
閱讀量150w+
粉絲1000+
點贊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