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

您當前位置:公務員考試網 > 時事評論 > 時事評論:在文物文化惠民上多下功夫

時事評論:在文物文化惠民上多下功夫

2016-04-19 11:44:42 公務員考試網 http://www.yflching.cn/ 文章來源:東莞文明網

據(jù)報道,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近日召開新聞發(fā)布會,介紹2016年全省“文化惠民、服務群眾”16件實事及有關工作安排。比如扶持全省4200個貧困村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室。深入實施鄉(xiāng)村記憶工程,建設56個鄉(xiāng)村(社區(qū))博物館。深入推進鄉(xiāng)村文明行動“百鎮(zhèn)千村”建設示范工程,在全省集中建設260個鄉(xiāng)村文明家園示范村(社區(qū))等。無獨有偶,山東省文物局也深入推進“文物惠民”工程,整合盤活全省館藏文物資源,打破博物館地域、級別限制,著力解決“有文物沒地方展、有地方沒文物展”的問題,推進全省館藏文物“活”起來。還有太原的做法,“兩節(jié)”期間晉祠、雙塔寺、太山等文物惠民活動。

在公眾對公共文化福利需求漸高的當下,讓文物文化成果惠澤于民,必將拉動公眾和文物、文化的距離,為改善和推動文明社會風尚,起到無形的滋潤?芍^是“惠民小舉措,收獲卻很大”。為了早日實現(xiàn)“精神奔小康”,更多地方和文化單位,應該多學學前文中的做法,因地制宜,開動腦筋,在文物文化惠民方面,多下功夫,多些實實在在的“文化分享”、“文物共享”。

留住古色古香、富有情韻的人居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提升公眾的幸福感、歸屬感。社會需要物質財富,更需要和諧美滿等精神財富。我們在建造物質化的高樓大廈的同時,更要扔掉過分的“推土機情結”,留住城市的“文化呼吸”,讓古建筑、古樹、老街道、歷史景觀、名人故居、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等,得到有效保護和保留,讓現(xiàn)代化城市擁有一些古韻和滄桑美。公眾總能分享悠然的慢生活古韻,精神和道德發(fā)展就能去除浮躁,回歸安靜,擁有更多發(fā)展快樂。

低門檻開放公共文化設施和場館、博物館、歷史和人文景觀等,為公眾帶來人文美、歷史美、內蘊美。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后,人們就會有高雅的精神需要。所以,各級政府應在“文化反哺最大化”方面,努力作為。比如,要想方設法讓博物館的文物藏品“活”起來,通過“互聯(lián)網+”和雙流動展覽,提高人們游覽博物館的積極性;各地文化景觀、歷史名勝古跡等旅游門票,多實施降價開放,甚至是免費開放,讓人們有機會擁抱古老文化;政府還要及時足額撥發(fā)公共文化建設資金,通過財政重視,提升公眾的文物、文化保護意識、文化敬畏感,為文物和文化的保護和發(fā)展,做出積極的擔當。使公眾得到更多的文化共享。

保護好名勝古跡、文物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為“文化惠民”做好資源儲備。文物和文化是不可再生的資源,一旦損壞,損失慘重。而數(shù)據(jù)顯示,破壞性保護、破壞性修復、破壞性建設等不良行為仍屢見不鮮。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顯示,我國已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共76萬多處,其中17.77%的保存狀況較差,約4.4萬處文物已經消失。文物和文化資源都沒了,如何惠民呢?因此,我們更要認真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精神,盡力拯救瀕臨消亡的文化和文物,比如有些地方開展的拯救古村落活動等。為“文化惠民”做好資源和能量儲備。

文化發(fā)展和惠民給社會帶來了精神營養(yǎng),文物文化也因為公共欣賞而擁有飽滿的創(chuàng)新力、發(fā)展力。兩者相得益彰,讓社會發(fā)展、文化發(fā)展,更為和諧。(龍亭)

相關內容推薦

(編輯:moyun)
華圖教育:huatuv
想考上公務員的人都關注了我們!
立即關注

10萬+
閱讀量
150w+
粉絲
1000+
點贊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