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微信 華圖教育
微信號:huatuv
+ 關(guān)注

公務員考試

您當前位置:公務員考試網(wǎng) > 時事評論 > 時事評論:昭君何以“被牧羊”

時事評論:昭君何以“被牧羊”

2016-05-23 09:33:05 公務員考試網(wǎng) http://www.yflching.cn/ 文章來源:北青網(wǎng)

近日,重慶街頭的一組“昭君牧羊”雕塑,引起重慶某大學生的疑問——歷來只知昭君出塞、蘇武牧羊,“昭君牧羊”則不知典出何處。而重慶相關(guān)部門給出的回答,證明當初的創(chuàng)作并沒有扎實的依據(jù),不過“想當然耳”——“王昭君生活在塞外,應該是有牧羊經(jīng)歷的”。

昭君的出身本來并不高貴,如果不是獻身般地自薦出塞和親,恐怕難逃終老深宮的命運。按照這樣的身份揣測昭君在塞外的生活,想象其有過牧羊的經(jīng)歷,似乎也不算太過離譜。但昭君得以留名青史,全因“出塞”,及圍繞出塞而附會出的各種故事。而出塞之后的昭君,始終以“閼氏”(王后)的身份生活在匈奴王庭,雖然未必幸福,更未必如后世文人想象的那樣自覺肩負著民族和解的大義,但牧羊這樣的事情,卻恐怕輪不到她做。

至于因為王昭君生活在塞外,就“應該有牧羊經(jīng)歷”這樣的邏輯,大概相當于“因為那個干部生活在重慶,所以應該有當‘棒棒兒’的經(jīng)歷”一樣荒誕。

其實錯了就是錯了,沒文化固然不夠光彩,但試圖用一個更荒唐的口實予以掩飾,其結(jié)果只能是越描越黑,直至無法收場。反之,如果如實承認錯誤,并認真檢討出現(xiàn)錯誤的原因,不僅更容易獲得公眾和輿論的諒解,還可能給后來者留下一份警示,以免更多的城市重蹈其不光彩的覆轍。

隨著中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中國的城市建設也呈爆炸般的態(tài)勢。中國城市近20年來建起的建筑,比世界其他任何國家都多;而作為文化符號或建筑配套而建起的雕塑,恐怕比同期全世界所有地方加起來都多。

只是與龐大的規(guī)模和超高的速度相比,雕塑的人才儲備和文化儲備都嚴重不足,如雨后蘑菇般冒出來的無數(shù)雕塑,其水準比同期的建筑更加良莠參差。雖然“昭君牧羊”這樣的硬傷并不多見,但恰恰因為沒有硬傷,大量水平低劣的作品才得以長期屹立城市街頭而未被識破,成為城市肌體上的丑陋贅瘤,并構(gòu)成對市民的視覺污染和文化戕害。

至于眾多品質(zhì)低劣的雕塑,究竟如何通過看似嚴格的層層審批而得以建成,則是一個更難以追究的灰色過程。究竟是因為行政官員的獨斷?還是相關(guān)的論證過程不夠嚴謹?抑或某些藝術(shù)、文化之外的因素,干擾了對藝術(shù)、文化的判斷?

就“昭君牧羊”雕塑本身而言,并不算多么嚴重的事態(tài)。首先,當初哪怕組織一個稍具水準的論證過程,也不會留下如此明顯的破綻而貽笑大方。其次,這件作品的體量并不算大,影響自然有限,而且其形式為幾只不銹鋼綿羊,加上一塊如展板一樣立在旁邊的浮雕,而昭君的形象和“昭君牧羊”的文字,都鐫刻在這塊展板之上。只要把這塊展板上的形象改為持節(jié)而立的蘇武,并把文字改為“蘇武牧羊”,那幾只綿羊也就換了主人,文化笑話也可能變成知錯就改的佳話。

但這個并不嚴重的事件,卻可能也應該成為一個標本,提示其他城市的決策者們,在城市建設這樣的公共事務中,文化不是一個虛幻的概念,也不能寄希望于哪個“有文化”的領(lǐng)導的英明決策,而是必須建立一套科學嚴格的決策機制,在充分、嚴謹、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形成符合文化傳統(tǒng)和藝術(shù)規(guī)律的決策,才能向城市和市民交出一份合格的文化答卷,留給未來一份合格乃至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相關(guān)內(nèi)容推薦

(編輯:moyun)
華圖教育:huatuv
想考上公務員的人都關(guān)注了我們!
立即關(guān)注

10萬+
閱讀量
150w+
粉絲
1000+
點贊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