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考試

您當前位置:公務員考試網 > 國家公務員考試網 > 試題資料 > 申論模擬 > 2021年國考申論模擬題:如何寫好文章的過渡段

2021年國考申論模擬題:如何寫好文章的過渡段

2020-04-23 15:46:39 公務員考試網 http://yflching.cn/ 文章來源:華圖教育

在結構比較靈活的申論作文中,經常需要寫過渡段。如何才能寫好過渡段?在此總結了兩種非常實用的過渡段寫法。

第一種:圍繞A與B寫一篇文章,A與B呈現(xiàn)對立統(tǒng)一關系,比較適用與五段兩分、六段三分等結構,一般放在第二段,150字左右。

模板:A與B是一對矛盾,既對立又統(tǒng)一。一方面,如果一味地追求A……;另一方面,如果一味地追求B……。因此……。

例題一:主題——文化走出去要“內外”兼修

【解析】文化走出去的“內修”與“外修”是一對矛盾,二者既對立又統(tǒng)一,并非此消彼長的單項選擇題。一方面,如果在文化走出去過程中,只注重“內修”,故步自封、止步不前,對傳統(tǒng)文化不加取舍的保護和繼承,那么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將無法“接地氣”,難以符合國際主流的“文化經驗”和“感覺結構”。另一方面,如果只注重“外修”,全盤西化、崇洋媚外,那么將導致中國的文化產品缺乏特色,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文化走出去要“內外”兼修。

政府這只“有形的手”和市場這只“無形的手”既對立又統(tǒng)一,并非此消彼長的關系,二者相輔相成。一方面,如果政府管得過多、過嚴、過死,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則會導致市場活力缺乏,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甚至浪費資源。另一方面,如果只注重利用市場的調節(jié)作用,政府的職能則難以得到有效發(fā)揮,這將會導致基礎設施的建設滯后、公共服務不完善,監(jiān)管缺位,市場亂象頻發(fā)。因此,我們要做到市場和政府兩手抓,推進精準扶貧,進一步釋放經濟紅利。

第二種:拆分開頭,把開頭寫成兩段,一般在只能找到兩個分論點,且二者是并列或者遞進關系的時候采用,字數(shù)一般150字左右。第一段引入話題,第二段分析過渡+亮明觀點。

例題一:圍繞“用創(chuàng)新給環(huán)境友好的擁抱”寫一篇文章。

【解析】論點:制度創(chuàng)新;技術創(chuàng)新;

第一步:引入環(huán)境這一話題——改革開放的中國巨輪已經劈風斬浪四十年,四十年砥礪奮進,春華秋實,中國經濟取得了巨大的發(fā)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經濟及工業(yè)化進入快車道,迅猛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的提升,各項……)。然而,在發(fā)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霧霾遮空屢見報端、二氧化硫屢屢爆表……)昔日的開闊水域如今“暗流”涌動,昔日的大河奔騰如今泥沙俱下,昔日的藍天白云如今霧霾遮天……

第二步:分析影響——環(huán)境的惡化不僅危機人類的健康,也制約著經濟社會發(fā)展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更會影響可持續(xù)發(fā)展。“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面對環(huán)境惡化的困局,我們該如何解決呢?只有打開視野,銳意創(chuàng)新,才有可能給生態(tài)環(huán)境一個更“友好”的擁抱。“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們應該用好創(chuàng)新這一新引擎,開拓進取,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

第三步:亮明觀點。

例題二:文化走出去要內外兼修

【解析】第一步:引入話題。放眼世界,文化領域的互動已經深深融入國際經濟、政治的博弈之中,各國都十分重視文化走出去。立足國內,隨著我國國際競爭力的不斷增強,文化走出去已經成為發(fā)展之要、時代之需。但是,我國在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還有很大的改進和提升空間,存在諸多問題。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泛濫、東施效顰的“西化”鼓噪、急功近利的發(fā)展思維盛行……

第二步:分析過渡。文化走出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十分嚴峻,如果不及時解決,不僅會使得中國文化這條奔騰不息的江河難以從遠古流向未來,也會有損中國的大國形象,更不利于世界各國領略中國文化的風采。“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第二步:分析影響;面對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呢?關鍵在于我們要擔當起應有的責任和義務,做到“內外”兼修,從而推動文化走出去實現(xiàn)量變到質變的飛躍,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國際影響力,乃至綜合國力。

↓↓↓↓2020年省公務員考試相關產品推薦↓↓↓↓
2020省考面授課程
課程進入
2020省考在線課程
課程進入
2020省考備考用書
優(yōu)惠進入
2020省考免費資料
領取進入

相關內容推薦

圖書

華圖教育:huatuv
想考上公務員的人都關注了我們!
立即關注

10萬+
閱讀量
150w+
粉絲
1000+
點贊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