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單選題、
根據(jù)原文所給的信息,以下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孔子讀《易》次數(shù)之多,竟把編聯(lián)簡冊的編繩翻斷了多次?!薄兑住?,指的是《周易》,春秋時期即已傳世
B “我們把漢人寫的‘韋編’讀作‘緯編’是合乎漢人的用字常理的”句中的“漢人”指的是漢族人,因為當時少數(shù)民族還沒有使用簡冊
C 本文作者對“韋”字做出了新的解釋,但這并沒有改變成語“韋編三絕”的含義
D 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人們借助于漢字表意的特性,在文獻考證中,常能有新的發(fā)現(xiàn)
【答案】B
【解析】從文章第二段“漢代文獻中此例不勝枚舉。漢代許慎《說文》有“經(jīng),織從絲也”。我們既知“縱”字在漢代實寫作“從”,那么“我們把漢人(司馬遷)寫的‘韋編’讀作‘緯編’是合乎漢人用字常理的”中可以得知這里的漢人指的是漢代的人,而不是漢族人。因此正確答案是B
50:單選題、
根據(jù)原文所給的信息,關于這篇短文,作者的意圖主要是( )。
A 考證“韋編三絕”的真實性
B 作者撰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說明“韋”是漢代“緯”的假借字
C 對如何理解“韋編”的“韋”,新版《辭?!返慕忉屖清e誤的
D 考證“我國古代的竹簡都是用“素絲編”或“青絲編”編聯(lián)的,而編聯(lián)木簡則用麻繩
【答案】C
【解析】文章先提出觀點“韋編三絕”中“韋"字解釋為皮繩是錯誤的,接下來分“其一”、“其二”兩個方面論證觀點。因此文章是對“韋編三絕”中“韋"字應如何正確理解做了一個解釋說明,因此正確答案為C
【糾錯】A中的真實性考證在文中并未涉及;B項只是對作者原因解釋“其一”部分的概括,不完全;D選項只涉及到文章的后半部分,也不完整
51:單選題、
—1,1,5,11,19,29,( )
A 30
B 31
C 32
D 41
【答案】D
【解析】解法一:二級等差數(shù)列—1,1,5,11,19,29,( )后一項與前一項做差,可得:2,4,6,8,10,( )-29顯然:( )-29=12。所以,( )=41。因此,本題答案為D選項。解法二:冪次修正-1=02-1;1=12-0;5=22+1;11=32+2;19=42+3;29=52+4;所以,( )=62+5=41。因此,本題答案為D選項。
【糾錯】考生在做差的時候,容易把做差的順序搞混,順序一定一致(開始是后一項減前一項,那么其他的也是;反之亦然)。
52:單選題、
如下表所示規(guī)則排列:上起第14行,左起第16列的數(shù)是( )
A 16
B 17
C 18
D 19
【答案】D
【解析】表格中各行是公差為2的等差數(shù)列,各列是公差為—1的等差數(shù)列。所以,第14行第1列的數(shù)是2—(14—1)=—11,第14行第16列是—11+2×(16—1)=19。因此,本題答案為D選項。
【糾錯】考生容易把第14行的第1列求成2-14=-12;第16列就會求成-12+2+2×(16—1)=18。因此,誤選成C。